今年8月26日,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陳毅同誌誕辰120周年。一提起陳毅元帥,人們就不由得追憶起他那凝聚在“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中的高潔品格。陳毅元帥一生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愛憎分明。他文武兼資,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政治、軍事、外交經驗,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為人民軍隊的創建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陳毅生於四川樂至複興場張安井村。1916年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1921年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同年秋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同時加入文學研究會,創作和發表革命的文學作品。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經中共組織批準,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
1926年3月參與組織北京反對八國通牒大會和遊行,對帝國主義和製造"三一八"慘案的段祺瑞政府作堅決鬥爭。8月被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派赴四川從事兵運工作,並參加瀘(州)順(慶)起義的組織工 作。1927年春到武漢,5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共委員會書記。

紅軍時期的陳毅(1928年8月)
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後,他轉赴江西,在撫州(今臨川)趕上南下的南昌起義軍,被任命為第11軍25師73團團政治指導員。入粵後,該部分守三河壩,歸朱德指揮。起義軍主力於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後,他挺身協助朱德重新編組部隊,轉戰閩粵贛湘邊界,大力進行思想和組織紀律的整頓,開展群眾工作,支持農民運動,並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連隊,加強基層政治工作,推進了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政治工作建設。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黨代表、湘南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同時兼任中共郴縣縣委書記,深入各鄉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府和地方武裝,在武裝鬥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等方麵進行了初步實踐。4月同朱德率湘南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4軍,先後擔任該軍第12師師長、中共紅4軍軍委書記、前委書記等職,並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領導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1月起隨朱德、毛澤東所率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6月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書記。主持中共紅4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前委書記。8月赴上海參加軍事會議,向中共中央匯報紅4軍的情況和經驗,支持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紅軍行動策略和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軍的主張;被中共中央指定參加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的"三人委員會",研究紅4軍的工作,並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給紅4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經周恩來審定、中央通過後,帶回紅4軍向前委傳達,請回毛澤東主持紅4軍前委工作。12月,協助毛澤東召開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獻──《古田會議決議》。1930年以後曆任紅6軍(後改為紅3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區委書記,紅22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參與領導中央蘇區建設和反"圍剿"鬥爭。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兩次獲紅星獎章。

粟裕和陳毅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麵軍主力長征,他因重傷未愈,被留下堅持鬥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軍委分會委員。1935年春與中央分局書記項英等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的指示,製定切合實際的鬥爭策略,領導紅軍和遊擊隊實現由集中作戰到分散遊擊的轉變。此後,在同中央失去聯係、國民黨軍進行頻繁的軍事"清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率部風餐露宿,晝伏夜行,艱苦備嚐,依靠贛粵邊人民群眾,巧妙地把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合法鬥爭與非合法鬥爭、地方黨的秘密鬥爭經驗與遊擊埋伏的經驗結合起來,在各遊擊區廣大指戰員的共同努力下,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戰略支點和一批戰鬥骨幹。

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先後在贛州、南昌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後赴湘贛、皖浙贛等遊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動員紅軍遊擊隊下山整編。新四軍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1支隊支隊長。1938年率領第1支隊挺進蘇南敵後,與第2支隊協力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遊擊根據地。5月在南陵召開1支隊幹部會議,為結合江南地區實際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獨立自主發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方針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此後進行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鬥。1939年起,執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積極發展抗日武裝,指揮所部在南京、上海之間打擊日偽軍,取得了東灣、延陵等戰鬥的勝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占滸墅關,截斷京滬鐵路(南京─上海),火燒虹橋機場,轟動上海,擴大了新四軍的政治影響。同年冬第1、2支隊合並為江南指揮部,任指揮。1940年夏率江南主力挺進蘇北,成立蘇北指揮部,任指揮。10月與粟裕等指揮黃橋戰役,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的阻撓和進犯,殲其主力1萬餘人,掃除蘇北抗戰障礙,實現與南下八路軍的會師,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麵。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1941年春日軍誘脅國民黨軍一部投降後,令其配合"掃蕩"蘇北,陳毅等爭取先機,發起討逆戰役,殲偽軍李長江部5000餘人。7月領導鹽阜反"掃蕩",組織指揮蘇中、蘇北部隊突襲敵後方,1個月內作戰135次,殲日偽軍3000餘人,打破敵人妄圖消滅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機關和新四軍軍部及其主力的計劃。10月成功地組織指揮陳道口戰役,進一步溝通了鹽阜、淮海和皖東北根據地的聯係。1942年春劉少奇返延安後,代理軍委分會書記,領導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指揮各部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鄉",采取統一戰線和軍事鬥爭相結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難,壯大了部隊,鞏固發展了抗日根據地。1944年3月到延安,匯報華中工作,參加整風學習。同時繼續參與指導華中地區和新四軍的抗日鬥爭。1945年春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同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任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副書記。

蔡窪會議 劉、陳、鄧、粟、譚合影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10月指揮所部發起津浦路阻擊戰,至次年1月上旬,共殲國民黨軍2.8萬人,受降日軍4000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1946年6月指揮進行自衛反擊戰,殲滅山東境內鐵路沿線殘存偽軍3萬餘人,先後解放德州、泰安、棗莊、周村、張店、膠縣、高密、即墨等城鎮。7月起,統率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部隊,抗擊50萬國民黨軍對華東解放區的大舉進攻。1947年1月新四軍番號撤銷,任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並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司令員。在此前後,同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一起組織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沉重打擊國民黨軍,奪取了華東戰場的主動權;當國民黨軍集中主力重點進攻山東時,又組織指揮了泰蒙、孟良崮等戰役,殲敵精銳主力整編第74師等部。同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轉入戰略進攻的部署,實行分兵作戰,8月同粟裕等率華東野戰軍主力一部出擊,9月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隨即挺進豫皖蘇地區,與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及陳(賡)謝(富治)集團密切配合,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8年5月,除繼續擔任華東軍政職務外,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11月參與組織指揮淮海戰役,為總前委常委。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第三書記。與鄧小平等統一指揮渡江作戰,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及東南廣大地區。5月兼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和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擔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部隊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 組建華東空軍、 上海防空 軍。同時領導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和封鎖,迅速恢複和發展生產,有力地支援國防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

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並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以後兼任外交部部長,積極貫徹執行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外交政策思想,參與製訂新中國長遠的外交戰略方針,協助周恩來參與了一係列重要外交活動。1952年10月,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出席蘇聯共產黨第19次代表大會,會晤斯大林。1954年10月,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並順訪波蘭。1955年4月,作為周恩來的主要助手和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赴萬隆出席亞非會議。1958年2月,首次以副總理兼外長身份隨周恩來對朝鮮進行友好訪問,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回國事宜作了妥善安排。1960年,陪同周恩來或單獨率團先後訪問了緬甸、印度、尼泊爾、柬埔寨、蒙古、阿富汗等國,簽訂了中國同尼泊爾的友好條約和經濟協定、中國同柬埔寨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國同蒙古的友好互助條約以及中國同阿富汗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1961年5月至1962年5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二次日內瓦會議,討論和平解決老撾問題,促使會議達成協議,簽訂了《關於老撾中立的宣言》和《關於老撾中立的宣言的議定書》。1963年底至1964年初,應邀參加肯尼亞獨立慶典,並陪同周恩來訪問非歐亞14國,實現了新中國領導人對非洲大陸的第一次訪問。1964年4月至1965年6月,為籌備第二次亞非會議奔波於雅加達、開羅、阿爾及爾之間。當東道國阿爾及利亞發生政變使會議擱淺後,參與磋商,強調亞非團結,反對分裂,促使達成會議延期的協議。此外,他還多次出訪亞非國家,僅對緬甸一國,即達10次之多。其中1963年春和1966年春,先後陪同劉少奇對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被誣陷為"二月逆流"成員,遭到嚴重迫害。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和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麵深入地分析了國際形勢,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麵的戰略性建議。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著有《學習毛澤東同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作風》(1951)等大量政治、軍事論文和詩詞。
青鬆
大雪壓青鬆,
青鬆挺且直。
要知鬆高潔,
待到雪化時。
